您当前的位置:藏石讲堂
奇石审美,我们面对的是大量的抽象石和凤毛麟角似的具象石。出于种种原因,很多石友视具象石如珍宝,少数玩家却嗤之以鼻,认为玩具象石是审美境界低的表现,玩抽象石才是审美境界高的说明。果真如此吗?
具象石、抽象石与审美境界
奇石分为具象石和抽象石两个类别,是以石象与世象的相似程度来区分的。石象与某一世象很相似或比较相似的,叫具象石;石象不与任何世象相似的,叫抽象石。有的研究者在两者之间还划出“意象石”一类来。所谓意象石,即既不具象,也不抽象,其石象相似于某种世象留在人脑子里的恍恍惚惚的意象,因而得名。为了论述的方便,本文略而不谈。
因“石象”“世象”两个概念当前尚未在赏石理论界广为人知,这里略加解释。石象,是指石头呈现出来的形象,包括造型石的立体形象和图纹石的平面形象。世象,狭义地讲,是指世间万物的视觉形象。广义的“世象”还包括意象,本文从略。
要进入奇石审美过程,首先必须读懂石象。当然,读懂与审美并不是截然分开的,两者之间常常需要循环往复。但是,读懂,毕竟是进入审美的门槛,不能读懂,就无从审美。不言而喻,具象石容易读懂,抽象石难以读懂。具象的石象有的一目了然,有的琢磨琢磨就能发现。抽象的石象就不一样了。抽象的石象本来就不可能在世间找到与之对应的视觉形象,因此,用眼睛是无法发现什么的,只能用心去感悟。感悟什么?感悟它是否具有某种品格,某种神韵,某种精神;感悟它是否具有某种“有意味的形式”。感悟了,才算读懂,才可以进入审美过程。
但是,读懂(发现)的难易,与审美境界的高低,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。对不易读懂的抽象石的审美,境界不一定都高;对容易读懂的具象石的审美,境界不一定都低。
奇石审美有什么特点?奇石审美的对象是奇石。奇石本是天然之物,本无所谓文化内涵。因此,奇石审美跟一切人工艺术审美的最大区别在于,不但要欣赏它的形式美,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一块石头特定的石象,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。这十分相似于人工艺术的创作,所以有时候也叫做创作。赋予、创作,这是奇石这种特定对象对于审美提出的特定要求,也是奇石审美的核心。奇石审美境界的高低,主要就看审美者能否根据石象,赋予奇石以恰如其分的、意境深邃的文化内涵。能,境界则高;不能,境界则低。这里,意境深邃、恰如其分,两者都是关键,两者必须同时具备,缺一不可。缺一,均属境界不高。
有的人好像喜欢抽象石,追求抽象石,可能收藏了不少抽象石,可能也在那里审美;但是,他如果“审”不出“美”在何处,感悟不到它有什么品格、气质、神韵、精神,感悟不到它有什么“有意味的形式”,那么,能说他的审美境界高吗?有的人喜欢具象石,收藏具象石,但他只知那是什么猫呀、狗呀、景呀、人呀,其他什么都不知道,那当然是境界低下了;有的人不是这样,他除了读懂,还能根据石象所对应的世象,恰如其分地赋予它意境深邃的文化内涵。这样审美具象石,我们能说他审美境界低吗?
赏石界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“玩鸡呀狗呀的石头,境界太低了。”我不同意这种一言以蔽的说法。玩石境界高低,不是看他玩什么石头,而是看他怎么玩。我们就举石象为鸡、为狗的具体的两件奇石,看人家是怎么玩的吧。
有人制作了一组“母鸡下蛋”的组合风砺石,请赏石家鉴赏。制作者本来没想那么多,不过是个“母鸡下蛋”而已。赏石家却从母鸡下蛋联想到某些社会现象,联想到猫不抓老鼠所影射的社会现象,最后给这件组合石作了这样一副对联:“母鸡下蛋,鸡之本能,自古不能不下 / 猫抓老鼠,猫的天职,如今可以不抓。”这副不甚工整的对联,上联歌颂了默默无闻为社会作贡献的劳动者,下联讽刺了甘当丑恶分子庇护人的腐败现象,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。
有一块纹图石,画面只有一条狗的上半身子,耳朵竖起,机警地目视前方,栩栩如生,藏者命名“警犬”,请某位赏石家为它鉴赏赋诗。赏石家鉴赏之后赋诗曰:“警犬能将百味甄,官民贫富概不分。痴人奢望人学犬,黑白清明无庸昏。”这首诗说出了老百姓对公务员殷切的,也是最低层次的期望,隐含了老百姓对某些不正之风的抱怨,给石头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。
这样的事例有很多。我想,这样审美“鸡呀狗呀”的具象石,我们不能说他审美境界低下吧?
形象思维、抽象思维与审美境界
徐忠根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某位哲学家的一段话,我认为是正确的:“形象思维的艺术家,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”;不过我以为前面应加上“只用”两字。就是说,只用形象思维不用抽象思维的艺术家不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。但我还要加上一句,只用抽象思维不用形象思维的人,可能会成为科学家、哲学家,却不可能成为艺术家。现在先解释前一句话。
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形象,描绘的社会画卷,贯串其中的主要是形象思维;但是,艺术家笔下、塑刀下、舞台上的形象是从哪里来的呢?是由他们脑子里的形象转化而来的。他们脑子里的形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是脑子里固有的吗?都不是,那是艺术家经过社会观察、社会实践,经过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,概括、归纳、提炼才得来的。这就不仅是形象思维,而非借助抽象思维不可了。再说,从脑子里的形象,转化到笔下的、塑刀下的、舞台上的形象,也并非简单地从形象到形象的,也是要经过抽象思维的。艺术家如果不用抽象思维,只是从形象到形象,他的作品怎么以小见大,怎么能反映社会本质呢?曹雪芹如果不用抽象思维,他不可能写出《红楼梦》;雨果如果不用抽象思维,也不可能写出《悲惨世界》。
奇石审美也同此理。奇石审美如果只有形象思维,没有抽象思维,那么,石头呈现的石象,鸡只能就是鸡,狗只能就是狗,不会上升到以它表现审美者的情感、抨击社会丑恶、赞美人间美丽这样的境界。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,如果赏石者不是使用了抽象思维,怎么会把“鸡呀狗呀”和某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呢?
但是,这并不说明,奇石审美中抽象思维一定比形象思维的审美境界高,而是说明,只有形象思维,没有抽象思维,审美境界一定不会高。
我想以我自己曾经鉴赏过一块硅化木的事例来说明,如果只有抽象思维而没有形象思维,奇石审美也是难以进行的,即使审美的是抽象石,也同样需要形象思维:那块硅化木,不像山,不像人,不像物,什么也不像,属抽象的造型石。它的外貌特点是粗犷、似乎属于丑的那种。我鉴赏后,给它命名“凛然生威”。这听起来好像是从抽象到抽象了。其实,真从抽象到抽象是不可能完成那次鉴赏或曰审美的。我为什么给它命名“凛然生威”?因为我经过反复审视,感到它的形象特点,非常突出地透出一种威风凛凛、正气浩然的神韵。虽然它根本不像人,但我给它赋诗的时候,却是借助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――钟馗――来表现它的:“身强如铁铸,貌丑赛钟馗;浑是英雄气,凛然生虎威。” 也就是说,这次审美是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来完成的。如果不是借助钟馗这个人物形象,这块石头的神韵,不大可能表达得这么具体、生动。
这就说明,在奇石审美中,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,是交错并用的,相辅相成的,缺一不可的,而非境界高低的关系。审美具象石并非只用形象思维,审美抽象石也非只用抽象思维。
综上所述,本文得出如下三条结论:
一、审美具象石还是审美抽象石,与审美境界高低没有关系;
二、使用形象思维还是使用抽象思维,与审美境界高低没有关系;
三、审美具象石还是审美抽象石,与使用形象思维还是使用抽象思维没有关系。